朱鹭是我国1级保护动物,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一个物种,被誉为东方鸟类的明珠。它是一种中型涉禽,裸露的脸颊呈朱红色,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,后枕部还长着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,披散在脖颈之上。一身羽毛洁白如雪,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,体态秀美典雅,行动端庄大方,十分美丽动人。在我国民间,朱鹭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,称为“吉祥之鸟”。
朱鹭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,对生存环境的条件要求较高,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,附近有水田、沼泽可供觅食,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。
朱鹭在历史上不仅常见于我国东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,而且在前苏联的远东地区、朝鲜和日本等地也都有一定数量。但是,从50年代以后,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朱鹭用于筑巢的大树被大量砍伐,采食的水域被农药污染,耕作制度的改变使冬水田变成了冬干田,加上人口的激增所造成的生存压力以及过度的猎捕,迫使它们无法在丘陵、低山的水田、河滩、沼泽和山溪等适宜的地方生活,而逐步迁到中山地带,数量急剧减少,分布区也越来越小。在国外,前苏联和朝鲜的种群先后绝迹。到1981年5月之前,全世界仅生存着5只朱鹭,都生活在日本的佐渡岛上,处于人工饲喂的半野生状态,由于数量少得可怜,加上近亲交配使得繁殖力下降,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濒危状态中。
与此同时,由我国鸟类学工作者组成的考察队,正在全国范围内竭尽全力寻找这种已在我国境内消失了17年之久的珍禽。考察队从1978年秋季开始,历时三年,行程50000多公里,走遍了13个省的广大地区,直到1981年5月才在海拔1356米的陕西洋县姚家沟,奇迹般地发现了7只具有繁殖力的朱鹭和两个朱鹭的巢。此后,我国学者开始对朱鹭的生境、生态、行为、繁殖、食性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。
姚家沟是一条只有7户人家的狭长山沟,有20多亩水田,地处偏僻,很少施用化肥,耕作制度也较原始,保留了部分冬水田,这些都为朱鹭的栖息提供了条件。特别是当地保留了北坡的15株青冈古树,使朱鹭有了理想的营巢之所。
18年后的今天,在各级政府、主管部门和当地群众的精心保护下,陕西洋县朱鹭的野生种群已经由当初的7只增加到了100只左右。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,朱鹭的营巢地点也由中山区向低山丘陵区逐渐迁移。1996年春天,首次有一对朱鹭在洋县平川地带的草坝村营巢,3只小雏鸟全部繁殖成功,从此结束了朱鹭只在秦岭山区繁衍的历史,重新回到了它们久违的平原地带的家园。
现在世界上把拯救朱鹭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我国。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,除了保护自然种群外,还在洋县和北京动物园成立了朱鹭养殖中心,目前人工饲养种群的总数已达101只。由于日本的半野生朱鹭仅剩下1只,1998年11月,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日本时,向日本人民赠送了一对我国人工饲养的朱鹭,使朱鹭成为中日友好的新使者,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添彩增光,也开始了这一物种的开拓和繁衍的历史。
今年9月6日至10日,80多位中外专家、学者和政府官员聚集陕西省汉中市,召开“国际朱鹭保护研讨会”。与会期间,代表们就朱鹭保护和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,并通过了共同拯救世界珍禽朱鹭的《汉中宣言》。代表们认为,中国政府及地方保护机构在朱鹭保护方面成绩显著,使其濒危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。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,应该尽快将朱鹭的拯救纳入中国国家最重要物种拯救计划之中,并呼吁所有朱鹭原分布地区的国家,都应对这一物种恢复工作予以重视。同时,在建立人工种群的基础上,尽早开展野化研究、放飞试验和异地种群再建等项工作,尤其要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,争取尽快建立人工湿地,同时进一步改善朱鹭栖息地的自然生态环境。